欢迎使用东乡语翻译平台

请选择左侧内容开始使用。

关于东乡族的历史来源,缺乏直接的、完整的文献记录,只有零星史料和片段传说,就连东乡族世世代代居住的河州州志上,也没有单独记载,说法很不一致。主要有源于回回色目人、蒙古人和多民族融合说。

回回色目人说。 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于东乡族的传说。据说,东乡族的祖先是中亚西亚的撒尔塔人,他们随成吉思汗西征的蒙古军队回返时来到今东乡地区定居下来,并融合了当地的汉、蒙古等民族,逐渐形成了东乡族。所以,东乡族自称“撒尔塔”。

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,蒙古部崛起于大漠南北,成吉思汗挥军西向,发动了大规模的西征。蒙古军队在征服撒尔塔各地的过程中,组织了大量的回回军和大批回回工匠为其服劳役。1227年3月,成吉思汗占领了河州和西宁地区,而当时这一带地方,正是东乡人活动的地区。成吉思汗曾把在征服中亚各国时掳掠而来的撒尔塔人,编入“探马赤军”。 这些撒尔塔人中,有军械匠、水军、炮手,也有商人、贵族、传教士。征服者在自己的屯戍地内,把撒尔塔的各类工匠,分别集中到一个地方居住,并根据分工命名居住区的名称。 至今东乡地区保留的许多地名也印证了撒尔塔人在这里居住、生活,如东乡县的“勉古赤”(银匠)乡、“阿类赤”(编织匠)村、“托木赤”(铁匠)村、“依哈赤”(钉碗匠)村、“陶毛赤”(制革匠)村等,均与他们从事的工作有关。 还有“八素赤”、“沙黑赤”、“达鲁花赤”,都是“镇守者”的意思。此外,东乡族分布地区有“屯田”、“屯地”、“民地”、“新屯地”等遗留地名,也说明了“探马赤军”当时在东乡地区屯田的情况。 从体质特征上看,东乡族与中亚人也有相似之处。东乡族许多男子鼻梁高,眼窝深,胡须长,脸型椭圆,女子白暂。这些都说明了东乡族与中亚信仰伊斯兰教的撤尔塔人的渊源关系。

东乡族的民间有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西域来的。据说,早在六七百年前,就有40个晒黑古杜卜(传教者)到河州传教,其中有13人定居于东乡,其首领哈木则就是在该地定居的,东乡的那勒晃、洒勒、石拉提等地,都是他们的后裔定居的地方。 还有传说称,从西域来的八个“赛义德”(首领、主人的意思),也到过东乡,其中有个叫阿里阿答的,便在卜隆固村定居下来。阿里阿答逝世以后,就埋葬在达板的赛汉坪上。卜隆固村的人至今还说阿里阿答是他们的祖先。

中亚征服
撒马尔罕城门前的骑兵战斗

蒙古族说。源于蒙古人说,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:

一说,东乡族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驻河州一带的蒙古军的后裔,逐渐由“兵”变为“民”的。传说成吉思汗时期,有许多蒙古军驻守在河州一带,以后大部分调走,但仍有小部分继续留驻在东乡地区。 后来伊斯兰教自西北传入,经青海、循化到达河州一带,当地大多数蒙古人也都改信了伊斯兰教,发展而为东乡族。东乡一些地名,如所谓“鞑子地”(“鞑子”系对蒙古族的侮称)或“扎营滩”(即蒙古军驻扎营盘之地)、“马丁”(蒙古军放马之地)等,据说就是当时蒙古军驻兵之地。

这种传说是有一定史实根据的。1226年,成吉思汗进攻西夏,攻下金属积石州(今循化一带)后,河州曾是蒙古军的重要屯居点。 蒙哥汗时,为了西控吐蕃,河州一带更成为蒙古军重镇。元世祖平定康藏,建都北京,派宗王、万户府、吐蕃宣慰使俱驻河州。 13世纪末(元成宗铁木耳时),驻守唐兀(河州在内)地区的蒙古宗王阿难答(忽必烈孙)信奉了伊斯兰教,其部下15万余人,“闻从而信教者居其大半。”

另一说,东乡族是元代窝阔台汗国的一部分蒙古人的后裔。这部分蒙古人当时因受到周围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影响,改信了伊斯兰教,从而与原信佛教的蒙古族发生了冲突。 他们被认为是宗教叛徒,被迫东迁,经猩猩峡向内地迁徙,到达“镇番”(今甘肃省民勤县),之后又分二路:一路入贺兰山到河套地区定居,即今阿拉善左旗信仰伊斯兰教的蒙民; 另一路则南迁渡黄河进入河州地区,因与蒙古族隔绝,蒙文和伊斯兰教使用的阿拉伯文又不一致,所以虽仍说蒙语,但不使用蒙文。

多民族融合说。此说认为,东乡族是以东乡地区的回族为主,融合了当地的蒙古族、汉族和藏族,经过长期发展而成。

传说中最初东乡族的形成就包含一部分从西北来的伊斯兰教徒,以后这里定居的蒙古族和部分汉族也“随下来”(入教之意)。 据说在清同治三年(1864年)和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西北回民起义时,汉民“随下来”的最多。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调查材料看,东乡族确有回、汉、藏和其他民族成分。马、穆两姓大都是回族成分;王、康、张、高、黄等姓的东乡族,许多人都说自己的先人来自汉族。 唐汪川的汉族和东乡族同姓之间,仍然班辈分明,家系清楚。一些东乡地区的地名如唐汪川、汪家集、张家村、高家庄、庙儿岭等都反映是过去汉民的居地。“随回沟”的地名也反映了类似的历史关系。 此外,东乡地区的羊脂家(地名)的杨姓东乡族,则说自己的祖先是藏族。至于包含蒙族成分,则更是人所共知的事了。

根据传说和史料,一般认为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。 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,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。从13世纪以来,河州一带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内的蒙古军驻守、屯田之地。 13世纪末,镇抚陕西、甘肃、宁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,其属下蒙古人大部相从。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区。 14世纪初,元成宗死,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,事泄被杀,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。其子曾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,为元朝政府镇压,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。 当时交通不便、偏僻闭塞的东乡,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、蒙古人退避的地区之一。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、藏族等长期共同生活,互相婚嫁,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。

—— 摘自《中国少数民族》(《民族问题五种丛书》),来源: 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网